11月24日,《家庭與生活報》報道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64NXr1aQ9cGJ1x_-7UaIng
來自成都中醫藥大學的何玲娜主任醫師,在東帝汶醫療支援已近一年。
何玲娜主要是在針灸康復科開展中醫藥治療,傳授中國傳統醫療技術,她以精湛的技藝,治療好了很多疑難雜癥,贏得了單位同事們的尊敬和信任。找她的患者絡繹不絕,常常需要在走廊等候。
憑借豐富的臨床經驗,何玲娜不斷發揮傳統中醫藥特色,積極為當地原住民及華僑解決問題,除了面癱,頸肩腰腿疼,中風病等針灸常見病療效顯著,還擴大了治療病種,如:小兒腦癱、耳鳴耳聾、失眠頭痛、針灸減肥、風濕性關節炎、牙痛、動眼神經麻痹、下頜關節炎等。
周一門診時間,患者Clara Amaral 被女兒攙扶過來換藥,她中風后行動不便,還伴有糖尿病高血壓等多種疾病。
9月初,患者在家不慎被開水燙傷前臂,頓時皮膚紅腫一大片,次日潰破流膿,疼痛難眠,低燒,呻吟不止。家屬心急如焚,但帝力沒有專門的燒傷科,患者害怕哭泣不已。女兒突然想到母親曾因中風在何醫生處治療,寄希望于中醫藥方法,于是,她們來到中醫門診,找到何醫生。
望著她們期待的眼神,何醫生感動了,當即給患者擬定了治療方案,在保證營養控制血糖的前提下,用傳統中藥黃連、黃柏、黃芩、地龍等提取物制成的濕潤燒傷膏藥涂抹在創面,并叮囑患者注意創面清潔,注意休息。
第二天患者女兒過來,非常高興地告訴何醫生,母親抹上藥膏后,創面滲出減少,燒灼感減輕,可以入睡。此后,患者每天到門診換藥,告知疼痛明顯緩解,局部創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恢復,家屬喜出望外,連連驚嘆中醫藥的神奇。
三周后,患者局部創面干疤,疼痛消失,局部雖然有疤痕,但已不影響生活。每次來到門診,都感謝不已,和其他病人擺起中醫藥的功效,大拇指高高豎起。
為了讓大家更多更好、更全面認識和喜愛傳統中醫療法,何玲娜在帝力中心醫院針灸康復科的宣傳冊中,為中醫傳統治療針刺、灸法、拔罐、膏藥、刮痧等法一一做了詳細介紹,并占據重要位置。醫院建院十九年大型院展,大型展板中,何中醫(當地醫生對她的親切稱呼)身處C位,實力為中國中醫藥文化代言。
在帝力,許多醫生都形成了一個有趣的習慣,就是“疑難雜癥”找中醫。何醫生以治療面癱病作為突破口,讓許多人愛上了針灸,愛上了中醫治療。中心醫院的針灸康復科的治療床常常一床難求,時不時還需要到旁邊的康復組借床位借枕頭。
東帝汶是島國,日照強烈多風、潮濕,風邪夾濕夾熱,易犯顏面經絡,所以面癱發病率較高。這一病癥口眼歪斜明顯,嚴重影響心情,患者治療愿望急迫,通過中醫療法改善后,他們喜不自禁,主動當起中醫針灸的“宣傳員”。
來自包考的Fernanda de Sesus老人就是這樣,她面癱后到處求醫問藥,在鄰居的推薦下,懷著遲疑和忐忑的心情,來到帝力中心醫院,找到何醫生求治。
何醫生根據她老年體虛,形體臃腫,平素家務勞累,辯證為氣血虧虛,外風夾痰阻滯顏面經絡,面部氣血不榮而發病,隨即給予針刺和灸法補經絡氣血,面部穴位配合四肢、背部腧穴,取得了很好的療效,口眼歪斜在一個月內基本恢復。
老人喜出望外,加之性格爽朗,愛說愛笑,見人就擺,現在已經成了當地的中醫的免費宣傳員。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
治療病人空暇之余,為了提高當地業務水平,何醫生常常在科室、教室里宣傳中醫文化,開展小講座、實踐技能操作演示、帶教當地留學生,教他們如何標記穴位、拔罐、刮痧、正確使用灸法來給家人治療常見的頭暈頭痛、厭食乏力、肩背不適等等。
大家對中醫藥文化非常感興趣,一時間教室熱鬧起來,同事們紛紛領取刮痧板、灸條等贈品,相互在身上比劃起來。結束后,很多當地醫生還意猶未盡追著何醫生詢問問題,高興地建議何醫生多開班授課。
隨著中醫藥文化在東帝汶的推廣,帝力警察總長Henrique也慕名而來,因為工作勞累,很想體會一下何醫生這里推廣的大保健——“全身拔罐療法”。隨著一聲聲清脆的拔罐聲響起,警察總長后背出現了起起伏伏、圓圓的罐印,或紅或紫,并無不適疼痛感。在背部快速閃罐三遍后,他整個人都輕松起來,和何醫生照相留念,相約以后再見體驗中醫藥的其他療法。
東帝汶國立醫院院長阿尼賽托Alito soares說:“醫院每天工作忙碌,中國醫生承擔了大量的工作,是在用實際的行動支持我們,希望今后繼續與中國醫生合作?!?/span>
(編輯/霍文?。?/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