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中醫藥大學、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廣東省中醫院等單位共同合作研究,揭示了金錢白花蛇神經調節蛋白演化機制,相關成果以Genomic, transcriptomic, and epigenomic analysis of a medicinal snake, Bungarus multicinctus, to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origin of Elapidae neurotoxins為題,于2022年11月17日在線發表于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APSB,中科院一區)期刊。我校首席教授陳士林為論文通訊作者,兼職副教授徐江、博士生郭帥、博士后尹顯梅為論文第一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碩士生廖雪嬌、陳詩雨為共同作者。
中藥金錢白花蛇的基原動物為銀環蛇(Bungarus multicinctus),具有祛風,通絡,止痙等功效。銀環蛇的毒液以神經毒為主,其毒蛋白具有廣泛的生理活性和較高的醫用價值。
研究團隊完成銀環蛇高質量的全基因組測序,并針對毒蛋白編碼區域建立分型基因組圖譜,發現三指毒素(3FTxs)家族起源于LY6 家族蛋白3?-末端GPI結構域的丟失,在銀環基因組內成簇存在,還發現PLA2的突變是β-環蛇毒素的演化的最后步驟。論文應用轉錄組、蛋白質組、染色質構象捕獲測序和ChIP-seq分析等技術,揭示了毒蛋白表達的關鍵轉錄調控因子及相關染色質空間構象。
該研究為蛇類中藥材的藥效物質基礎研究提供了較好的遺傳背景,為蛇毒毒蛋白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將為抗蛇毒血清的產業開發、毒蛋白驅動藥物的發現和中藥材金錢白花蛇的藥品質量控制研究提供良好的研究基礎。
該項目獲得了成都中醫藥大學西南特色中藥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研究基金(2022ZYXK2011006)等項目的支持。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apsb.2022.11.015
(供稿:中醫藥創新研究院/交叉學科研究院)